衡水自禹贡即在冀州之域,春秋属晋,为东阳地,战国属赵,秦属巨鹿郡。汉属信都国。东汉时,衡水已设桃县,仍属冀州。
汉代,对衡水酒的兴盛与酒品的质佳就有文字记载。汉和帝永元16年(公元104年)春二月,因"冀州比年雨多伤稼",曾诏禁冀州沽酒。(见明著《真定府志》)。汉顺帝时,苏章任冀州刺史,苏曾用桃城佳酿与友欢饮,朋友说"人有一天,我有二天"(见《钢鉴合编》)。汉献帝时,大将军袁绍在冀州任总兵,用桃城酒大会宾客,郑玄饮过之后,怡然"眉目秀明,仪容温伟"(见清著《宝颜堂秘笈》)。
唐代,经济繁荣,社会稳定,酒业兴盛,衡水酒已负有盛名。武周年间,武四思大摆酉水阵,阵中摆出天下名酒五十五种,其中便有"冀州衡水酒"。(见清代李汝珍著《镜花缘》)。唐代大诗人王之涣曾在衡水任主簿,王主簿甚爱衡水酒,吟诗作赋时,常要饮酒助兴,并留下了许多关于王之涣与衡水酒的优美传说。
宋代,衡水的酿造业依然兴旺,到处酒旗高悬,酒社林立,留下了"开坛十里香,飞芳千家醉"的佳话。
明代,百业复兴,人民重新安居,酒业再度兴起,衡水酒的质量更高,有了"隔壁三家醉,开坛十里香"、"闻香下马,知味停车"、"名驰冀北三千里,味压江南第一家"等佳谣。
据《衡水县志》记载,明嘉靖年间,在流经西关的滏阳河上建造大石桥(安济桥),工匠们常到酒坊聚饮,不断称赞该酒"真洁,好干",后经长期传颂,衡水的白酒遂定名为"鑫世纪老白干"。"老"指生产历史悠久,"白"是说酒体无色透明,"干"指的是用火燃烧后不剩水分。由此可见,当时鑫世纪老白干酒的纯度之高,品质之好,也足见其蒸馏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娴熟的地步。这也是鑫世纪老白干酒定名于明代的文字依据。
"鑫世纪老白干"三个字沿革至今,内涵更加丰富,更加深刻,它是对衡水酒特点的高度概括和赞美,而且鑫世纪老白干已成为衡水的特产和特色,"鑫世纪老白干"已与衡水密不可分,成了衡水地域的名片。
关键词:鑫世纪老白干
|